昔日石油城 今朝满眼春

发布时间:2024-06-09 07:54:10 来源: sp20240609

原标题:昔日石油城 今朝满眼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这里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油矿人才。

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玉门与石油息息相关。

不过,20世纪90年代,玉门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产能断崖式下降。2009年,玉门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曾经的石油城风光不再。转型,迫在眉睫。

搬出老玉门,建设新市区,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引领工业企业向集群化发展、中高端迈进。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玉门成为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并连续四年入围“西部百强县市”。

发展迅猛,成绩显著。资源枯竭城市玉门如何实现成功转型?玉门的发展中有哪些可资学习的经验?日前,记者来到玉门寻找答案。

突破困境,重焕生机

隆冬时节,石油河东岸山崖之上,高大挺拔的白杨林中,玉门老君庙一号井旧址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玉门石油的开发历史。

从一组数据不难看出玉门油田曾经的辉煌: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

几十年间,玉门油田发挥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重要作用,书写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的辉煌篇章。

玉门的繁荣与辉煌,也镌刻在一代玉门人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相比周边县市区,玉门人先住上楼房、用上液化气。每逢春节,甘肃酒泉甚至新疆的群众都来玉门看花灯。街上摩肩接踵、人流如织,两节长的大公交车根本挤不上去……”玉门老市区管委会副主任金颖霞回忆道。

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玉门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产能断崖式下降。到1998年,玉门石油产能低至38万吨。企业不景气、人口流失严重……玉门陷入一片萧条。

搬迁!2003年,玉门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市直机关部门全部西迁至70公里外的玉门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新局面。

20年来,玉门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起一座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西部新城。“十纵十横”的城市路网框架全面建成,玉泽湖公园、体育馆、文化馆等一批惠民工程建成投用……玉门市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南方来的客商惊叹:戈壁滩中竟有如此干净秀丽的城市!

新城区繁荣发展的同时,老市区也正华丽转身。按照“繁荣中心、收缩边缘”的思路,玉门市每年投入资金提升改造老市区基础设施,60多公里石油河谷变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特色工业旅游打卡地“玉门之光”工业体验馆也在2022年顺利开馆,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追寻“铁人”足迹。

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玉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乘风而起,逐光而行

在玉门昌马风电基地,48公里长的风光大道两旁,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型风机。自然之壮美,人力之奇伟,在这里交织出一曲动人交响。

“玉门位于祁连山和马鬃山之间的谷地,两山夹一谷,被誉为‘世界风口’。”中节能甘肃区域公司昌马风电场副场长吴德介绍。玉门70米高度平均风速达7.9米/秒,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