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预订火爆 “避坑”攻略请收下

发布时间:2024-06-13 20:48:28 来源: sp20240613

  一年一度的“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来,不少在线旅游平台(OTA)迎来产品预订高峰期。

  每逢出游高峰季,不少市民游客会遇到无法兑换预售产品、被拒更改行程、遭遇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大幅降低了出游体验。

  出发前,游客购买旅游产品、更改行程,到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囤酒店 及时预约兑换

  在近几年兴起的“囤旅游”趋势下,预售旅游产品成了游客们出行前的热门选择。然而,近日,有市民发现提前购买的酒店套餐无法如期兑换。

  一般来说,酒店推出预售产品或通兑卡的原因是想提升淡季收益,通过较旺季更优惠的价格和实在的权益来吸引游客在淡季入住,在节假日等传统旺季期间,酒店只留了一小部分房间,甚至没有留给预售产品来兑换。

  有一些OTA推出“节假日不加价”的酒店预售产品,但是,更多产品的使用日期一栏会注明“周末、节假日不可用”或是“指定日期需加价兑换”的字样。消费者在入手前,需要仔细阅读使用日期等信息。购买产品后,一旦确定了想入住的日期,及时兑换,以免该日期的房型被兑完。

  另外,部分酒店的套餐是数晚连住产品,一旦消费者选择核销,酒店就会为其保留所购产品的房间数和连续入住天数。即使消费者只住了第一晚,余下天数的房间费用也可能无法再退回。因此消费前也要留意连住天数的限制。

  作为“囤旅游”中占比最高的产品种类,目前大多数酒店预售产品可做到“不约可退”,在大多数OTA上,这一规则的流程是:消费者自购买后,在产品有效期内未进行预约,系统将自行退款。

  但也需要注意,消费者在购买了预售旅游产品后,一旦发起了预约并收到酒店的确认通知,即满足《民法典》第495条规定的预约合同生效条件,双方受到法律约束和保护。如果消费者此后并未实际入住,或者到店后被酒店方拒绝入住,即视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

  预售产品的周期长、不确定性强,消费者需要理性评估潜在风险。其中,关注退改政策至关重要,事前看清产品是否支持未预约可退款、过期可退款,以及适用日期和加价政策,有助于避免后期纠纷。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选择大型OTA平台或酒店航司自营旗舰店等有售后保障的商家,一来通过OTA平台的严格筛选可以有效降低产品风险,二来可确保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为出行提供更多保障。

  改行程 如何减少损失

  在旅行中,不少人都曾因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