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着粮食香,是我最大的幸福”(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4-06-03 15:31:19 来源: sp20240603

  尚金锁(右)与技术人员一起查看粮食样品。

  上世纪70年代,尚金锁在灯下夜读。   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小传

  尚金锁:1951年生于河北柏乡县,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柏粮集团名誉董事长。他把“为国家看好库,为人民管好粮”作为毕生使命,带领团队共完成16项科学保粮项目,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奋斗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衬衣和深色裤子,见到来柏粮集团的客人,尚金锁总是很热情地招呼大家。与他交流,三句不离守护粮食。

  尚金锁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责任重于山”。尽管已经73岁了,他仍主持着一项名为“小麦低温绿色保鲜储存技术”的实验……从1975年到2024年,尚金锁一直从事粮食仓储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河北柏粮集团从最初仅有6人、占地4亩、仓容量96万斤的小粮库,发展成如今拥有113人、占地565亩、仓容量13亿斤的大粮仓。

  尚金锁说:“凡事最怕用心,用心能攻克意想不到的难题。粮食保管尤其如此。”

  6年时间做出一幅粮食保管示意图

  1974年对于尚金锁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河北柏乡粮库从事会计工作。

  珍贵的粮食,在青年尚金锁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家里孩子多,粮食一直不够吃;因为常年吃不饱,尚金锁身高只有1米6。

  恰在1974年,柏乡粮库因虫害等原因,在“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评比中落选,当时的粮食保管员被调走。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尚金锁,在干了不到半年会计工作后,1975年初主动申请了粮食保管员这个岗位。

  在很多人眼里,保管粮食很简单:拎着一串钥匙,开门关门,进粮出粮,仅此而已。尚金锁上任后才发现,粮食仓储是一个涉及昆虫学、气象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技术岗位,有很强的实践性。

  尚金锁很快陷入“本领恐慌”,开始频繁地向老师傅请教,一有空就把自己埋进书堆里……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怎么都想不通的问题,就习惯性地拿起电话请教当地粮食局保管科科长。电话一接通,值班员气呼呼地抱怨说:“大半夜,我上哪给你找人去?”尚金锁抬头看墙上的钟,已是凌晨两点半了,他赶紧连连道歉。

  粮库里,一间简陋的小平房是尚金锁的办公室,也是卧室、实验室。在做粮食保管工作期间,尚金锁发现,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风向各不相同。如何摸清不同季节粮食受到危害的种类与程度的变化规律呢?为此,尚金锁设计了一整套实验方案。

  凌晨2点、早晨8点、下午2点、晚上8点,固定时间,准时记录……这项工程,前后用了6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8000多次观测,尚金锁记录下6万多条数据。

  后来,尚金锁用这些数据绘制了一幅长3.1米、高1.26米的“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总结出粮温变化规律等安全储粮的十大规律。他还按月份精心编写了粮食保管“顺口溜”,让护粮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这张图,经过中国粮油学会的书面认可,河北省粮食学校将其列入教材。2016年,尚金锁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将这张图分享给来自全球的与会代表,受到好评。

  依托创新完成16项科学保粮项目

  在实际工作中,尚金锁发现,高水分玉米的保管是粮食保管的难点。

  按照规定,玉米水分在13%以下时保管相对安全,超过15%就容易变质。但由于晾晒时间短或场地面积不足,农民交到粮库的玉米水分经常超过16%,有的高达20%。

  面对这些高水分粮食,尚金锁经过5年探索,找到一套独特的保管方法:根据不同水分和储存环境,将玉米装入麻袋后入库,在码垛时保证上下错落,并留下通风孔道。

  “上不漏,下不潮,规范操作有门道。十七水分仓内找,十八二十外垛好。水杂均匀是关键,下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