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能提升,东北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4-06-19 02:04:54 来源: sp2024061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张馨予

  发于2024.3.25总第113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农历二月初二,春耕节至,各地春耕陆续展开。早在三周前,黑龙江省富锦市的许多乡镇已开始清雪扣棚,提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一整年的农业生产打下基础。

  富锦市作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黑龙江省第一,同时连续两年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县”。

  今年,他们接到的粮食增产目标任务是4亿斤左右,也就是要增产8%左右。这并不是一个轻易能达成的目标。其背景是,3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长期的课题。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不过,中国的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随着中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包括富锦在内的许多农业大市,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求索。

  从30.7亿斤到65.1亿斤

  走进富锦市农业农村局的小楼,提高粮食产能的部署张贴在办公室门外的显眼位置。到2023年,富锦市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二十连丰”。

  65.1亿斤,这是富锦市2023年全市粮食的产量。而在2009年,富锦市全市粮食产量为30.7亿斤。富锦市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是过去十余年中国粮食产量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

  2009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比2008年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00亿斤。

  上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的成效十分显著。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就迈进了1.2万亿斤大关,提前8年完成目标。到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比2008年增产了3000多亿斤,远超上一轮规划的增产幅度。

  从数据来看,过去十余年中国粮食产量提升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贡献格外突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腾飞在一篇2023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2008年至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增产最多,规划期内增产110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37%。而从各省数据看,黑龙江省增产高达729亿斤,为全国省份之最。

  上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之所以能够远超目标完成,一个重要前提是播种面积的持续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1亿亩扩大到17.1亿亩,粮食总产量则新增1000多亿斤。到了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17.8亿亩,粮食总产量比2008年累计增产2000多亿斤。

  富锦也是如此。富锦的播种面积在十多年间有质的变化,从2008年的484.5万亩,扩大到了当前的568.6万亩。

  当然,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县”这一称号的竞争者,富锦所做的远不止这些。富锦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志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首先提到了“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升地力,则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一大根本。

  尽管富锦位于土壤条件极好的三江平原腹地,但仍有相当大面积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组建于2014年,该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2014年以前,合作社所在的地块属于低洼地区,水很难排出去,一到涝年就绝产,十年里只有两年能有不错的收成。此外,一到下雨时节,因为田间道路泥泞,车进不去、粮拉不出来。合作社组建时,富锦市政府提出“以稻治涝”的政策,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修建水利设施,修缮田间道路,连片种植水稻,实现粮食增产。

  杨志宇说,过去8年,富锦对于中低产田的改造见到了明显成效。近几年,借着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富锦的地力又有了明显的提升。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富锦市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富锦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15万亩。而根据富锦提供的数据,富锦市全市耕地总面积为920万亩。

  在过去几年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全国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2021年9月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30年建设12亿亩高标准农田。

  在地力之外,对于粮食增产,种子的选育至关重要。

  “现在,富锦市种植的品种80%左右来源于农科院。”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富锦从2006年起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合作共建,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试点工作,富锦又与中国农科院和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先行县共建,对适应富锦地区栽培的品种进行筛选、优化。

  景玉良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党委书记、院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黑龙江省农科院会根据地区积温、对于品种的需求等情况,为地方选择匹配的品种。例如在202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在与富锦的共建中选择了大豆品种“绥农35”,实现了每亩668.6斤的单产,创下黑龙江省高油大豆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良种还需要良法、良技、良机的配套,这是一套提升单产的组合拳。张明秀说,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要根据作物的不同品种配套相应的栽培模式。以大豆为例,近几年,富锦推广大垄密植栽培技术,以变量施肥等技术为辅助,同时配备大豆大垄密植专用农机。张明秀说,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增产幅度可以达到10%以上。

  不过,要让农户接受新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模式,并不容易。杨志宇说,前几年农户对于大垄密植等栽培技术就并不认可,他们尝试推广了数年。张明秀也说,富锦建设了多个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让农户看到新品种结合新模式能够得到10%以上的增产幅度,几年后才逐渐让农户愿意接受。

  近几年,富锦的农业生产中还越来越强调科技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以气象观测为例,富锦市万亩高标准水田示范园内,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寒地水稻生态系统野外气象站,主要开展三江平原地区典型下垫面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实验和综合研究。刘春说,气象和农业部门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后,会给广大农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意见,“比如后天有低温,会对水稻生长有害,气象和农业部门马上就会提醒农户灌深水,保证水稻不受冻害”。

  原先,农民种地遵循“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杏树开花种庄稼”这样的谚语,但随着科技应用在农业进一步铺开,刘春发现,现在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在地表达到合适温度时播种,通过抢前抓早提高粮食产量,预防干旱、低温等气候异常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危害。

  关键在于玉米和大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近几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相对稳定。这也意味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面临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易红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比较乐观,口粮的自给率基本实现100%,谷物的自给率在95%以上,但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饲料粮的需求不断提升,产需缺口持续扩大,“这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饲料粮的主要来源就是玉米和大豆。

  “随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