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乒乓球队在美参赛

发布时间:2024-06-17 19:24:39 来源: sp20240617

  中美“乒乓外交”亲历者康妮·斯威里斯(中)参加2023年美国乒乓球公开赛老年组女子双打比赛。   曾 慧摄(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记者黄恒)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市会展中心,上百张乒乓球台排开,2023年美国乒乓球公开赛火热进行。

  26号球台处,一对身着红色球衣的青年球手惹人注目。他们是代表北京大学乒乓球队参赛的学生吴伯涵和张誉文,正在进行自己的首场混双比赛。此次随北大乒乓球队来美访问,切磋球技是他们的任务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参加在美国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多地举办的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系列活动。

  场地围栏外,人群中一位老者身材高大,穿着美国乒乓球队老款蓝色队服,正在津津有味地观赛,不时露出微笑。

  这位老者是78岁的戴尔·斯威里斯,他既是当天老年组比赛的参赛运动员,也是当年“乒乓外交”的亲历者。他的夫人康妮是1971年随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运动员,戴尔本人则作为美国国家队队员,参加了1972年接待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的全程。

  “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戴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当年我有幸与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郑怀颖等乒乓球巨星乘坐同一架飞机在美国旅行。今天我们见到了刘伟和丁宁等运动员,见到了北大乒乓球队,他们在美国各地访问,就像当年一样。”

  “乒乓球是桥梁,让不同社群的人们了解彼此、了解世界,我完全认同这一点。”戴尔说。通过乒乓球,他认识了“乒乓外交”时代的老一辈中国国手,又和现在已经成为北大教授的前世界冠军刘伟成了好朋友,更通过乒乓球,见证了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

  作为北大乒乓球队教练,刘伟告诉记者,此行带着青年球员来美,就是为了传承“乒乓外交”精神。“我想让这些学生更多了解关于‘乒乓外交’的佳话,在他们心里播下种子,也希望他们把‘乒乓外交’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刘伟看来,“乒乓外交”的精神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友谊的传承”。而传承的动力之一,正是来自中美两国人民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刘伟回忆起2006年她作为北大乒乓球代表团成员访美参赛、参与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纪念活动的场景。“那次127张球桌同时开赛,这次又有1000多名个人报名参赛”,她说,乒乓球在中国是国球,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我觉得在‘乒乓外交’的精神里,享受这项运动带给大家的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乒乓球运动爱好者,北大社会学系87届毕业生杨晓雯特地从盐湖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