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 龙年看“龙”

发布时间:2024-06-22 05:28:22 来源: sp20240622

  近代彩瓷龙舟。   四川博物院供图

  明末清初尤侃犀角雕六龙杯。   上海博物馆供图

  唐代金龙。   上海博物馆供图

  龙山文化彩绘龙盘。   王 帆摄

  甲辰龙年春节来临之际,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推出龙年主题展,如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上海博物馆“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山西博物院“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咸阳博物院“龙行天下——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多姿多彩的龙文物,展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审美追求、工艺水平等,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龙形初现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多个地区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巨型石堆塑龙,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蚌塑龙,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玉玦形龙等较有代表性。早期的龙形象朴拙,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体现了先民的原始信仰。

  红山文化玉玦形龙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器2003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年代为距今约5500年—5000年。其头部较大,双耳竖立,耳间有棱脊,吻部前突,用阴线雕出双目、口和鼻间褶皱。躯体弯曲呈玦形,缺口处有明显切割痕。颈部有圆孔,可以穿系。专家认为这类玦形器是龙的早期形象,根据造型推测其可能源自猪、熊或蚕等。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一处大型祭祀遗址群,发现了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大量玉质礼器。遗址内的高等级墓葬以玉器为重要随葬品,可能将其视作通神的工具。

  龙山文化彩绘龙盘  山西博物院藏

  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在盘中“沉睡”数千年的“龙”。彩绘龙盘为灰褐色陶胎,通体磨光,盘底用红彩涂成圆面,盘身内红灰相间的蟠龙围绕红色圆面盘旋,身体饱满而外张,沉稳强健,威严神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这样的龙盘只在陶寺墓地5座大型墓葬中发现,且每座墓葬中只有一件。它们与一批具有礼器性质的器物同出于大墓,充分说明在这个处于早期国家形态的社会中,已经将龙作为崇拜的图腾。

  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了城市、宫殿、王墓、青铜器、观象台、文字以及象征王权的礼器等。这些发现表明陶寺遗址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分析,陶寺遗址与史籍所载的“尧都平阳”非常吻合。

  三星堆文化龙形铜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龙形铜饰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龙张口露齿,獠牙咬合;上吻甚长,向后勾卷;龙头部顶一物,结合七号坑出土的同类器物推断其为铜牙璋;眼为“臣”字形;右侧龙角几近完整,龙角细长,向后卷,左侧龙角仅余根部;龙耳向后勾卷;龙身两侧皆有前腿和足,呈伏卧状,腿部短粗似兽腿,足部有两趾,应为兽足;龙身呈管銎状,断口完整,为铸造形成,应与其他部件相接。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带有龙形象的文物,如青铜龙柱型器、青铜爬龙器盖、青铜持龙立人像以及青铜神树上的龙,表现了古蜀人对龙的崇拜,反映了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

  龙纹演变

  据文献记载,龙是一种上天入水、兴云布雨的神兽,是东方星宿的化身,对农业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龙的形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