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政策找人”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4-06-06 15:54:50 来源: sp20240606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点要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将社会救助同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结合,探索出建立困难家庭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社会救助诚信服务体系等好做法。

哪些群体是生活困难群众?如何发现生活困难群众?如何给他们提供有效救助?回答好这些问题,离不开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救助的精准度、效率。

当前,民生保障的政策日趋精细化、精准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这为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和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有力托举。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改革完善救助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服务的路径。这为更好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

发现困难群众,是给他们提供救助的第一步。这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方法,既通过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也通过大数据信息,动态监测相关人群的情况。比如有些地方通过相关信息平台,监测到有群众身患重病、治疗花费较大后,主动上门走访,不仅送去临时救助金,还为其办理重病单人保。群众直言,“解决了大难题”。及时发现,主动靠前,务实帮扶,困难群众遇到的生活难题就能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得到解决,由此也能更好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越是精准发现、精准救助,越能彰显救助机制的有效性。社会救助不是“撒胡椒面”,而是重点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对精准度提出了很高要求。从目前实践看,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救助的精准性得到提升。有些地方在探索社会救助信息化的过程中,集中破解了救助对象发现难、认定不精准、救助服务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难题。随着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强化有关部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