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6-09 16:14:38 来源: sp202406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体现出将战略和策略相统筹、将趋向与路径相结合的显著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新范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实践的新课题,必须分析生产力的形成因素及变化趋势,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及核心标志,凸显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对生产力理论和实践、生产力发展历史和趋势、生产力推动主体和动力等方面的深刻把握,是一个与国民经济中多个领域紧密关联的动态过程。从系统观念和全局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统筹兼顾,汇聚多方合力,形成强大动能。

  其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着力提高要素组合效率,同时兼顾要素供给维度的调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对生产力的作用。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占比下降,要素供给状况正发生深刻转变,需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来激发人口红利,将知识、数据等纳入要素范围。考虑到有形要素供给往往存在数量约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将侧重点转向要素组合效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更具持久性和稳健性。因此,必须推动要素再配置,推动要素组合方式创新,使不同要素组合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其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加突出制度变革对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凸显科技对生产过程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壮大科技研发队伍、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发生的,制度变革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只有在制度调整并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及其对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才具有根本保障。为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通过制度层面的优化,为创新者提供更宽松的氛围、更充分的激励和更稳定的预期。